1 引言
小李回想起初中时,班里选举班长的情形。
老师让每个同学在选票上填写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名字。
最有竞争力的两个候选人是张夏婷和朱林飞。
小李在犹豫到底写谁的名字?
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蹦了出来,
为什么不写我自己?
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,小李就开始自嘲起来,
得了吧,现实一点,我怎么可能当班长......
转眼十五年过去,小李已经大学毕业,在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了五年。
又到了年底考评的时候,小李在电脑屏幕前写着工作总结。
到底该怎么给自己做评估?
老板又会怎么评估自己呢?
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蹦了出来,
为什么我不去跟老板要求涨工资?
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,小李就开始自嘲起来,
得了吧,现实一点,老板怎么可能会给我涨工资......
又过了十年,小李失业在家。
他盯着天花板发愣,回想这些年现实的经历到底给自己留下了什么。
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蹦了出来,
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创业做点事情?
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,小李就开始自嘲起来,
得了吧,现实一点,我怎么可能会创业成功......
小李这么多年现实的经历其实真的留给他一些东西,那就是,
变得现实。
我们依然在“谈判中的选择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来自哈佛大学的“哈佛谈判工程”。
在谈判中最让我们感到艰难的,就是去做出选择。
尤其是只有“行”和“不行”两个选择的时候。
这个系列只想告诉你一件事,那就是谈判中永远都存在着不止两个选择。
要在谈判中看到更多的选择,需要人们拥有开放的思维、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然而扼杀这些思维想法的罪魁祸首,就是变得“现实”的我们自己。
生活经历越是丰富,人们就越是“现实”。
“现实”的态度,让人们批判一切看似“不现实”的想法。
老板怎么可能会给我涨工资?
这是对自己的一个典型的武断看法,因为你觉得“不现实”,因为你马上会在脑中出现一堆这个想法的坏处。
去找老板提这事儿不是自取其辱吗?
如果他跟我说“你还有脸提这事”怎么办?
他会不会借机开除我?
这在谈判中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。
一旦你鼓起勇气和老板提了涨工资的想法,你才惊讶的发现,老板居然想了想说,
今年只能给你加一万块的年终奖,你看行吗?
尽管这听上去和你想要的三万块有些差距,但这个回答已经很出人意料了。
可你依然纠结,
我要是说一万太少,我要三万他会答应吗?估计可能性不大。
同样,你的脑中再度立即出现一系列的批判看法,
他会不会说我厚颜无耻?
他会不会一生气把一万也取消了?
你的脑中一而再,再而三的阻止你更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比如,除了现金奖励,
是不是可以用更多的年假来代替?
是不是用更有挑战的工作机会来代替?
是不是可以用公司的低息住房贷款来代替?
“涨工资”这件事的“选择”其实很多,然而你却“现实”地认为只有“行”和“不行”两个。
人们总是过于“现实”,从而在谈判中过早的否定那些看似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。
然而,杰出的企业文化里,知道如何跳出这样的思维桎梏。
丹麦著名的世界级公司“乐高LEGO”,就拥有这样的能力。
“乐高”是最有名的玩具制造商,其天马行空的开放思维让它能在全球傲立群雄。
在“乐高”,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:
有一次,乐高公司的安全部门发现,有人用黑客技术入侵了公司的内部网络。
公司上下一片紧张,但马上发现入侵者居然是“乐高”玩具的忠实客户。
要不要报警?
该不该把客户绳之以法?
在一般人“现实”的思维桎梏下,只能看到两个选择:
要,或,不要。
如果“乐高”公司也这么看待问题,也许它不就会拥有今天骄人的业绩。
乐高公司管理层开始反思,
为什么一个热衷于乐高玩具的客户要入侵我们公司网络呢?
他们谦虚地和入侵网络的“罪犯”沟通协商,听取他的想法和意见;
乐高公司发现,这个“罪犯”只是想根据自己的“玩具创意”,自由地拼搭乐高玩具的零部件,并包装成盒形成订单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民间还存在着乐高玩具的社群网站,对乐高玩具有着高度的理解和创意。
乐高公司的总监,托莫德-阿斯吉尔德森,回忆当时的情形说,
我们的律师已经开始准备走法律流程了,但同时我意识到这些民间社群的点子真的很有创意,这让我有了新的想法。
之后,我们做出了大胆的尝试,基本上,我们索性就允许乐高玩具的客户们来“入侵”我们的产品。
乐高公司真的是这么做的,它直接开发了一个网站面向客户,鼓励用户自由设计组合玩具,并把创意分享给所有玩家。
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得到了巨大的回报。
成千上万的奇思妙想,促成了乐高玩具新产品的千变万化,也促成了乐高公司的功成名就。
我们到底要不要变得“现实”一点?
在谈判中,你要警惕。
富有创意的更多选择,会被“现实”的你扼杀在摇篮里。
作者:桔梗,来源:谈判思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