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库存管理中,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(简称EOQ)是最经典的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模型之一。
该模型是由福特-哈里斯在1913年首先提出来的,它可以帮助物料采购回答“我应该订多少货”的问题。EOQ模型基于这样一种理念,即确定一个订货量,其中的订货成本和持有成本之和最小。我们知道当买的商品数量越多的时候,单位商品的订购成本就会越少,两者是反比关系。购买商品数量越多的时候,持有成本却是越高,是正比关系。因此EOQ就是要在订货和持有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也就是两个成本总和最小的那个交叉点。经济订货量是为满足客户高峰期需求而必须订购的最低库存量,保证了采购方不会缺货,也不会产生呆滞库存。这就是EOQ的理想境界,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库存,以保持尽可能低的库存成本。EOQ模型是MBA和所有供应链教材中都会出现的内容,但是这个100多年前提出的模型,是否还能适应今天的供应市场环境?这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。如果用一句话总结EOQ,那就是“一个公式,两条线,三个变量”。EOQ公式中的三个变量是需求量、相关订购成本和相关持有成本。相关订购成本:每张订单的订购成本,包括了下订单的人工成本,文具纸张费用等。相关的持有成本:商品售出之前暂时储存的相关成本,包括了仓储成本、库存风险、服务成本等等。EOQ已经被各种类型的企业成功使用了几十年,所以它肯定有一些优点的。EOQ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库存的持有成本。库存越多,你需要支付的保险、税收、仓储、安全等费用就越多。准确计算需要的库存量,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住预算。经济订购量用数学模型告诉我们补货的数量,通过计算来确保我们总是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客户订单,这总比凭空拍脑袋的方法要强很多。许多商家全年都在宣传优惠,吸引消费者买买买。这通常会增加我们的开支,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,即便是全网最低价买的。有人在双十一促销的时候,买了一柜子的纸巾,虽然价格很便宜,但家里的空间都被纸巾占满了,没有地方可以放置其他物品,所以并不划算。EOQ模式可以帮助你只购买要用的商品原料,控制过度采购,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合适的数量。虽然经济订单量很好用,而且使用历史悠久,但它也不是没有缺点,最重要的问题是理论提出有100多年了,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个模型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?订货数量:EOQ假设在每次订购相同的数量,而在现实情况中,客户需求会波动,导致了采购量不可能每次都是一样的。稳定的需求和销售:EOQ假设对需求是已知的。同时,订购成本和持有成本也是确定的,但事实上需求是在一直变动的,使得持有成本随之变动。采购订单提前期:提前期是指从下订单到订单交货的时间段。EOQ假设提前期是已知的。在供应商交付正常的情况下提前期是固定的,但遇到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,交货期就会变得不正常。每单位的采购成本:EOQ假设每单位的采购成本不随订购量而改变,消除了数量折扣的考虑。但是在大量采购的时候,供应商多少是会给一些折扣的。缺货:这是EOQ一个很大的漏洞,它不考虑缺货的问题。模型设想了采购订单下达后是立即到货的,下一次补货也是要等到现有库存消耗殆尽的时候才会触发。现实中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,除非是供应商仓库建在了工厂旁边,否则不可能下单后马上到货。等库存用完了再下单,这也是在刀尖上跳舞,万一缺货停线,老板不得要把采购员骂的狗血淋头。质量成本:EOQ通常忽略质量成本,认为所有产品都是零缺陷,而我们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。单一产品:基本的EOQ模型假设只有一个产品,如果有多种产品,就必须分别计算和跟踪每一种产品。实际情况中我们每次都会采购多种商品。EOQ模型中的这些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,有些是明显不合理的,这使得模型的可用性大幅降低。EOQ模型中最大问题是假设需求和销售是稳定的,它不考虑节假日或特定季节的需求波动。要知道在100年前,商品的种类很少,渠道只有线下,需求和销售是相对稳定的,EOQ模型具有一定合理性。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中,电商大促三六九,优惠天天有,再加上疫情影响,全年销售量可能都在坐过山车,显然EOQ是不合时宜了。现在商品种类越来越细分,线上线下全渠道,商家都在想方设法增加销售额。消费者有很多选择,哪家便宜买哪家,对品牌的忠诚度很低,进一步放大了需求的波动性。EOQ订货量如果很大,订货频次就不会很频繁,如果一票订单遇到了运输延误,比如卡车事故、船只沉没、港口拥堵等情况,就可能会破坏整个的来料进货计划,导致生产中断,无法按时交货。相反,如果是数量较小,更加频繁的订货,供应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。此外,大额的供应商应付账款是采购方的沉重的现金流负担,金额较小、频繁的应付发票更具有现金流方面的优势。EOQ模型提出的时候,采购活动是相对简单的,因此只需要考虑3个变量即可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,我们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,订货模型里的参数可能多达数十个,复杂度远超于EOQ提出的那个年代。EOQ由于不太切合实际的假设条件,对需求波动的滞后和较弱的抗风险能力,已经不太适合今天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了,我们要考虑用其他的方法,我提供几个设想供大家参考。使用定期下单,多批量订单的方式来应对需求波动。如果是一个月到货一次的情况,在到货之前客户需求突然增加,想要供应商临时插单是很困难的事情,除非对方产能很富裕,或是愿意把其他客户订单推掉,优先做你的单子。增加交货频率,每隔一周到一次货,这样就把大段的时间切割成一个个小段,每次需求波动的时候,我们最多只会有一周的到货受到影响,而不用等一整个月才能反应过来,供应链的灵活性就提高了。EOQ无法预见到缺货的风险,因此我们要把供应链延伸到前端,在下单前就要了解供应商的产能情况,下单后获得订单的回复确认,交货期临近时确认出货的具体数量,交付后跟踪货物到厂日期,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,层层布控,严防死守缺货情况,把风险遏制在最小程度。使用供应商协同战略,采购方派出质量控制或技术专家,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和具体提高质量的方法。虽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了一些成本,但它却加快了产品质量的改善速度,使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得以下降。为了适应变化万千的市场情况,采购方需要用全面库存控制的方法来管理订货,用系统的方法来简化流程,用ERP软件来计算采购量,在确保及时交货的情况下,同时避免缺货或滞销库存。作者:卓弘毅,来源:弘毅供应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