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关注公众号:采购帮 视频号:采购帮 微信、百度搜索“采购帮”均可快速找到我们!
供应商入驻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供应商库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知识库  >  采购杂谈  >  “空降兵”:人才先行做“大采购”
“空降兵”:人才先行做“大采购”
2025年04月09日 08:52   浏览:3823   来源:采购从业者


“小采购”询价、下单、跟单,围绕订单转;“大采购”侧重供应商早期介入、战略寻源、供应绩效管理。“小采购”局限在采购部门,大采购处理更多的跨部门业务。要实现采购的战略价值,采购就得从“小采购”转换到“大采购”。这一转换对从业人员的资质、技能提出新的要求,往往意味着人员的重新洗牌,上至首席采购官,下至采购员,而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。
举个例子。2000年后,网络泡沫破灭,硅谷的高科技行业大受打击。有个制造公司生意量锐减,不得不裁员数轮,从鼎盛时期的5000多人一路裁到2000人。残酷的现状让公司高层决定推行外包战略,外包与业务量变动关系大的部分,比如生产、组装、仓储。这样,生意好时,公司就不用额外雇人;生意差时,公司也就不用又解雇人。专业的供应商呢,大多涉及多个行业,不同行业的起伏往往互相抵消,因而能够更好地对付业务起伏。这一下把采购部门推到前台:对外包供应商的依赖越来越高,采购要负责的任务越来越重。
多年来,该公司的采购属于典型的“小采购”:工程师定义需求,决定供应商,采购部门询价、下单、跟单、收货。采购的地位低,报酬低,没法吸收、保留高质量的人才,从业人员也基本上是一帮采购员,只有围绕订单转的能力。由现有人员完成这一战略转换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于是公司着眼从外面吸收人才。第一步是从别的行业请来一个老总,由他负责部门重建。从别的行业招人,风险是对本行业了解不足,优点是带来别的行业的先进经验。该执行总监先后任职两个财富五百强公司,这两个公司都是采购管理方面的佼佼者,都得过美国《采购》杂志评的采购金牌(该奖项每年仅颁给一个公司,代表美国采购管理的最高水平)。
实践证明这是个明智之举:该老总参照那两个采购金牌公司的先进做法,进行部门重组,评估、面试现有人员,并从别的部门、公司吸收年富力强的中层管理人员。内部招聘的人员带来别的部门的知识、经验、人脉,这样有利于采购部门与别的部门打交道;外部招聘的人员带来了诸如苹果公司、泰科等大公司的成熟做法,进一步完善了采购管理部门。三年后,采购部门发生质的变化,成功地完成了外包战略,公司的资产利用率、库存周转率、按时交货率跃居行业首位,市场份额逐年上升,股价翻番。
专业权威带来重建采购部门必不可少的经验、知识和技能。如果你仔细分析美国大公司,尤其是采购做得好、完成战略转变的公司,他们的首席采购官都有非常清晰的“门派”,八成都能跟美国《采购》杂志评选的那几十个采购金牌公司挂上钩。IBM的里克特、本田(美国)的尼尔森等属于鼻祖式人物,他们所在的公司是高级采购人才的摇篮,就跟韦尔奇的通用电气是CEO的摇篮、宝洁是营销人才的培训大本营一样。顺便提及,苹果的CEO库克是个供应链专家,以前就在IBM。
这些高级人才被别的公司招聘,在最佳实践的传播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比如里克特、尼尔森等本人就扭转多个企业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部门。就里克特来说,他重建了IBM的采购管理部门,帮助IBM实现从生产向服务的战略转型;先后在百得(Black &Decker)、惠普和IBM三度获得《采购》杂志评选的采购金牌,可谓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尼尔森先后任职汽车大厂本田(美国)、重型农用机械巨头迪尔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,两度获得《采购》金牌。这些人是一将难求,其价值也是显而易见。他们培养出来的职业人呢,也一波接一波地进入其它公司,成为那些公司战略转变的中坚力量。
但是,“空降兵”水土不服的风险也挺大。例如硅谷有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,销售额在几十亿到100亿美金之间,招来哈雷摩托的原首席采购官,希望他带来别的公司、行业的先进做法(哈雷摩托也得过美国《采购》杂志的“采购金牌”)。但是,行业差别太大,哈雷摩托是大批量行业,该设备公司是典型的小批量,再加上别的因素,该首席采购官一年左右就走人。
无独有偶,该公司的竞争对手招来旭电的前首席采购官,也是一年不到就走人(旭电是合同制造业,后被伟创力并购)。国内类似的案例也很多,达不到公司期望的海归比比皆是,从外资企业挖来的高管似乎也是败多成少。例如联想曾大幅度招募戴尔的前员工,加上PC业务从IBM接收过来的人,三种文化,种种问题,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。海尔从外资企业招来一位副总裁,非常优秀的一位专家,负责全球运营和采购,但没过多久就离职,很大原因也是水土不服。这些年海尔在推行模块化战略,增加制造外包的比例,面临的问题与IBM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差不多,采购得首先完成战略转变,由谁来完成、如何完成这一转变还得拭目以待。
对一些雄心勃勃的“空降兵”来说,大错特错就是全盘带来自己的老部下,而忽视了从公司内部挖掘人才。没有足够的行业、公司和产品知识、经验,“空降兵”就很难“软着陆”,得到别的部门的认可。这些人就变成了李德(当年共产国际派来领导中国革命)。美国的克拉克公司没犯这样的错误。他们请来“空降兵”做首席采购官,这位老总带来了些外来的佼佼者,但更多的是从公司别的部门招募老员工。
外来者带来了采购方面的先进做法,内部员工带来本公司、本行业的经验。两者结合,效果更好。就我曾供职的硅谷公司来说,当年新的首席采购官来自飞机制造行业,对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不熟悉,与产品设计部门打交道就比较困难。于是他就从产品部门招来一位资深总监。该总监带来设计部门的人脉、知识和经验,对两个部门的沟通、协调帮助很大,提高了采购部门在设计部门心目中的地位。几年过去了,人事变动频频,原来的首席采购官走了,他的继任也换了三个,他雇的很多人也离职了,唯独这位资深总监稳如磐石,备受尊敬,并晋升为公司副总裁,成为整个采购部门的老总。七八年过去了,伴随着并购和有机成长,该企业的采购额从几亿美金飙升到几十亿,采购和供应链部门的规模也基本上翻了几倍,看样子这位老总的位子还是稳如磐石。

另外,选定“空降兵”的时候,要注意把公司成功与个人成功分开来。举个例子。霍尼韦尔一度号称“小GE”,当时从CEO到基层,有很多人都是来自GE。Larry Bosidy作为韦尔奇时代GE的第二把手,成了霍尼韦尔的CEO后,挺成功,属于既有公司成功,又有个人成功的“空降兵”,能把他在GE的成功转化为霍尼韦尔的成功。但是,也有很多人只是头上顶着在GE成功的光环,而实际上跟GE的成功没多大关系,也没法把GE的成功转化为别的公司的成功。所以,选定“空降兵”的时候,一定要仔细权衡,哪些是公司成功,哪些是个人成功,这“空降兵”有多少知识、技巧和能力能带到并融入新公司。

作者:刘宝红  来源:供应链管理专栏

头条号
采购从业者
介绍
采购与供应链领域第一新媒体平台,欢迎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【采购从业者】ID:costcontrol
推荐头条